新闻动态

红色文化赋能地方特产的“品牌叙事”实践探索 ——基于《大学语文》课程的跨界教学创新

时间:2025-11-08   浏览量:   来源:

红色文化赋能地方特产的“品牌叙事”实践探索

——基于《大学语文》课程的跨界教学创新

在体验经济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推动下,地方特产的价值核心正从“实用功能”转向“文化情感共鸣”。消费者在选择特产时,越来越注重其背后的地域记忆、文化符号与情感故事。然而,当前许多地方特产仍存在“重生产、轻叙事”的问题,文化资源与市场价值严重脱节。特别是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特产叙事,成为提升品牌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基于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语文跨界赋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地方特产的品牌叙事,实现文化传承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一、红色文化融入品牌叙事的现实意义与教学契机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将红色文化融入地方特产品牌叙事,不仅能够增强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情感感染力,也是对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叙事思维与人文素养的核心课程,在红色文化叙事转化中具有天然优势。课程通过文本解读、创意写作、传播伦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挖掘红色文化素材,构建具有当代价值的品牌故事。近年来,学院将《大学语文》设为重要的课程,为红色文化叙事赋能提供了广阔平台。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红色文献、革命回忆录、地方党史等资料中提取叙事素材,通过创意写作将其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品牌语言。例如,在讲述南充本地特产时,引入革命根据地历史背景,挖掘红军长征途经地区的物产故事,使特产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承载革命精神的文化载体。

二、红色文化叙事的四维构建模型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深耕红色资源→锚定时代价值→编织多维故事→实现跨媒介传播”的四维叙事模型,形成从文化挖掘到市场传播的完整闭环。

(一)深耕红色资源:筑牢品牌叙事的根基

红色文化叙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素材的真实性与独特性。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化身“红色文化考据者”,从地方党史文献、革命遗址、口述历史中挖掘“有血有肉”的叙事素材。例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红军在川北地区的经济活动与物资保障史;通过走访革命后代、参观纪念馆,收集革命年代的物产故事。这种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叙事的权威性,又增强了内容的情感温度。

(二)锚定时代价值:实现红色精神的当代转化

红色文化不能仅停留在历史陈列层面,必须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作为“价值转译者”的能力,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理念。以“红军粮”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色传统中,提炼出“绿色健康、不忘初心”的当代价值,使产品从历史符号转变为现代健康生活的象征。再如,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融入地方果品的品牌主张,强调“甜自苦中来”,唤起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珍视。

(三)编织多维故事:构建红色叙事的表达体系

零散的红色素材需要通过叙事艺术加工,才能形成打动人心的故事体系。教学中,引入叙事学理论,指导学生构建逻辑严密、情感充沛的红色品牌叙事。例如,在“革命老区茶”项目中,学生以“一片茶叶的长征路”为主线,设计“革命年代→建设时期→新时代”三幕叙事结构,将红色历史、制茶工艺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形成立体故事世界。在“红色蜜柚”案例中,学生以“柚见光明”为主题,讲述革命年代农民用蜜柚支援前线的故事,并链接当代乡村振兴实践,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四)实现跨媒介转化:拓展红色叙事的传播边界

红色文化叙事需要借助多元媒介实现有效传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态转换能力,使红色叙事适配不同媒介场景。例如,在推广“红军布鞋”时,电商直播采用“穿越式”讲述:“这双布鞋,曾经走过雪山草地,今天陪你走人生每一步”;社交媒体则采用“历史对比图文”:一边是红军穿草鞋行军的黑白照片,一边是现代青年穿布鞋旅行的彩色影像,配文“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坚韧”。产品详情页则突出“非遗工艺、红色基因、舒适体验”等卖点,实现从文学语言向营销语言的无缝转译。

三、红色文化赋能地方特产的实践案例

(一)“红军粮”系列:从历史记忆到健康符号

南充是历史上是红军重要的粮食补给区。张思德纪念馆所在地仪陇县,以及红四方面军转战三年的阆中市,都留存着深厚的“粮食记忆”。当地的小米、红薯等作物虽在革命年代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当代市场中存在“有产品无品牌”的困境。师生团队通过系统梳理川陕苏区粮食史,结合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象征,提出“红色土壤育红粮,红色基因传健康”的品牌理念,将“红军粮”从单纯的历史符号延伸为“新时代健康主食”。

在叙事重构中,团队创作了“一粒米的长征”系列故事,既讲述革命年代粮食的珍贵,也关联当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使历史记忆与现代消费理念形成共振。部分文案可用于企业印产品包装,能实现从文化资源到品牌价值的有效转化,突出了革命年代粮食的珍贵与今天健康饮食的关联。

(二)红色蜜柚:从地方水果到情感礼品

南充地区作为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年代曾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粮食、水果等物资支援。其中,蓬安等地的蜜柚在历史上曾是红军的重要补给品,民间流传着许多“蜜柚支前”的动人故事,但这一珍贵的历史记忆长期未被系统挖掘。课程团队通过查阅南部县升钟寺起义纪念馆相关史料、走访革命老区群众,深入还原了“一颗蜜柚的长征路”历史场景,从中提炼出“苦尽甘来”的精神象征——既体现蜜柚特有的先苦后甜的口感特点,又暗合中国革命历经艰难终获胜利的深刻寓意。

在实践转化过程中,学生们设计的“感恩礼·革命情”红色蜜柚礼盒颇具创意。礼盒内除精选的优质蜜柚外,还附有学生手绘的红色故事册,可观看“蜜柚支前”的感人故事和革命历史介绍。这一设计使产品从单纯的地方特产升华为传递情感与文化的媒介。通过历史文化的赋能与营销场景的创新,红色蜜柚成功实现了从普通地方水果到情感礼品的转型升级,为革命老区特产营销提供了新思路,也让红色基因在当代消费场景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三)琳琅山红色研学礼盒——从纪念地到可带走的红色记忆

基于琳琅山风景区与朱德故居纪念馆资源,团队进一步设计了“琳琅山红色研学礼盒”作为深化案例。琳琅山作为朱德故乡的自然山川,以其五角状山形而传誉九洲,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课程团队以“一座山、一个人、一种精神”为主线,整合朱德故居、张思德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开发出手绘地图、红色种子(象征革命薪火相传)为一体的研学礼盒。

在内容构建上,团队绘制“红色仪陇研学路线图”,并附“红军粮”小包装样品,使游客可将红色记忆“带回家”。在传播层面,团队可创作“走进琳琅山,带走红军魂”系列短视频,通过青年学生视角讲述朱德从琳琅山走向革命的心路历程,强化品牌的情感联结,成为青少年红色研学的重要衍生品,实现了从观光旅游到深度体验、从现场教育到日常记忆的延伸。

四、《大学语文》教学在红色叙事中的角色升级

(一)教师:从讲授者到红色叙事导师

在红色文化叙事实践中,教师角色发生深刻转变。一方面,教师成为“红色叙事教练”,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创作指导—成果转化”流程,培养学生挖掘红色资源、构建现代叙事的能力。例如,在“红军粮”项目中,教师指导学生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优化传播语态,使红色故事更贴近年轻受众。另一方面,教师主动对接文旅部门、红色场馆,将地方需求转化为教学项目,成为校地合作的桥梁。

(二)学生:从学习者到红色文化传播者

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能力跨越:从文本解读到红色资源转化,从写作训练到多媒介叙事,从个人学习到跨专业协作。在红色蜜柚项目中,旅游系学生编写讲解词,艺术系设计包装,经管系策划推广,形成全方位红色品牌建设能力。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红色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和地方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三)课程:从语文课到“语文+红色”赋能平台

《大学语文》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语文+红色文化+专业能力”的协同机制。在与艺术系合作中,语文叙事与视觉设计结合,提升红色产品美感;在与经管系协作中,红色故事与营销策略融合,增强市场实效。课程还与红色纪念馆、地方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使语文教学成为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力量。

五、结语

《大学语文》通过红色文化赋能地方特产品牌叙事的实践,不仅提升了课程的教学价值与服务功能,也为人文类课程参与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路径。红色文化叙事的本质,是将历史精神转化为当代价值,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力。这一过程既增强了地方特产的文化竞争力,也推动了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语文+红色+产业”的融合模式,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叙事实践,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灿烂的光芒。(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杨雪)



下一条:从“历史叙事”到“时代话语”:长征精神融入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路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