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从“历史叙事”到“时代话语”:长征精神融入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路与实现

时间:2025-11-08   浏览量:   来源:

从“历史叙事”到“时代话语”:长征精神融入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路与实现

在当今高校的育人实践中,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正围绕一部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项目化研读与创造性转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师生们通过沉浸式剧本体验,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些生动场景,映射出长征精神在当代高等教育场域中的鲜活生命力,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如何让长征这一厚重的历史叙事,转化为滋养新时代大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话语?作为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亟需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点上寻求突破,探索长征精神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科学理路与实现路径。

值得肯定的是,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等核心要素,与高校语文课程“文以载道”的育人传统及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然而,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传统的长征精神教育在高校中很多时候局限于史实讲述和理论讲解,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方式及职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隔阂。这种状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育人工作的要求。要实现长征精神从历史叙事向时代话语的转化,就必须在尊重历史本质的前提下,通过话语体系、传播方式和接受路径的创新,使其与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素养培育和人生规划相连接,从而激活其当代价值。这一转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语文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1.理论根基:历史叙事与时代话语的辩证统一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长征精神融入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个从历史叙事到时代话语的转化过程。这个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改变,而是基于二者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度重构。只有准确把握这一理论前提,才能构建出真正有效的深度融合模式。

1.1 历史叙事的教育价值与局限

客观地说,历史叙事通过对长征历程的史实梳理与意义诠释,确实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育人素材。在高校语文教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七律·长征》《长征胜利万岁》《地球的红飘带》等经典篇目,以其深厚的文学与思想价值,成为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些文本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更承载着特殊的育人功能——它们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再现了长征历史的壮阔图景与精神内核,使大学生在语言研习、文学鉴赏与思辨训练中,自然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价值观引领。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历史叙事方式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确实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单向度的理论教学难以激发认知已相对成熟的大学生的深度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另一方面,历史语境与当代青年现实生活的疏离,使得学生很难将长征精神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及现代社会挑战建立有效连接。有调研显示,部分大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仍停留在概念层面,这种认知上的隔阂与表面化,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历史叙事向时代话语转化已刻不容缓。

1.2 时代话语的转化逻辑

令人振奋的是,时代话语的构建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这种转化本质上是要实现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专业领域和意义世界的创造性连接。从理论层面看,这一转化遵循着三条值得深入探讨的基本逻辑:

话语体系的现代转换显得尤为关键。我们需要将长征历史中的概念符号和价值表述,转化为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当代话语与专业语境。比如,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转化为应对学业压力、克服技术难题的精神隐喻;将“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战斗,诠释为项目攻坚、团队协作的行动哲学。这种转换绝不是对历史意义的稀释,而是使其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价值共鸣的深度挖掘同样重要。我们发现,长征精神中蕴含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意志品质与创新胆识,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层需求存在诸多契合点。通过精准把握这些契合点,建立历史精神与现实关怀、职业素养的意义连接,能够使长征精神从被动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主动的价值追求。

接受路径的体验转向更是大势所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信息接收习惯,越来越倾向于探究化、情境化和互动化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的长征精神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文本讲授,转向创设具有思辨性、代入感和参与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深度思考、亲身体验中实现真正的内化。

2.实践路径:多维融合的实现机制

理论层面的辨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真正实现从历史叙事向时代话语的转化,还需要探索具体而有效的实践路径。基于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创新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探索。

2.1 从单一文本到多维资源的内容重构

我们必须承认,语文课程中的长征精神教育如果仅依赖教材中的红色经典文本,确实难以全面、生动地展现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重构,实现从单一文本到多维资源的拓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令人鼓舞的是,在文本资源的拓展与整合方面,许多院校已经做出了有益尝试。一些院校通过开发“红色文化与职业精神”专题研读课,将长征精神与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部分高校在老一辈革命者诗词教学中,创新采用分层进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理解长征精神。这种资源的拓展与整合,有效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值得推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职业院校在特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旅游类院校结合长征路线开展“红色文旅路线策划”;信息技术类院校运用数字技术呈现长征场景;长征沿线区域的高校则深度挖掘本地红色记忆。这种基于专业与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使长征历史从宏大的国家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探究的教学素材,效果显著。

2.2 从单向灌输到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

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学方法的创新正在为长征精神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高等教育理念强调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探索更加多样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

情境化与探究式教学的深度应用展现出良好效果。在一些高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设置“红色策展”“长征主题融媒体创作”等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值得大力提倡。

项目式学习的系统设计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长征胜利万岁》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跨媒介叙事与传播”项目,学生小组通过短视频创作、交互式设计等任务,在创造性实践中实现深度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使长征精神教育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更令人振奋的是协同化教学的模式创新。一些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通过多课程协同、课内外联动的教育模式,形成育人合力。这种打破课程壁垒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2.3 从传统讲授到数字化融合的技术赋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工具为长征精神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技术赋能不仅改变了长征精神的呈现方式,也拓展了其传播路径,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发展方向。

沉浸式技术的场景构建显示出独特优势。在一些前沿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使用VR技术让学生体验“行军路线”,或通过AR技术扫描文本触发拓展信息。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有效化解了历史时空距离导致的理解障碍,应该成为我们重点发展的领域。

数字资源的智能处理与分析也展现出独特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分析工具,对经典篇目进行词频分析、情感脉络分析等,从数据视角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精神密码。这种基于数字人文的文本分析方法,为长征精神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网络平台的互动传播与共建同样值得关注。一些高校通过建设线上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在线主题讨论、共创知识库,有效拓展了长征精神教育的时空边界。这种创新做法确实值得推广。

3.价值升华:从精神赓续到意义生成的育人范式重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历史叙事向时代话语的转化,是长征精神融入高校语文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与核心路径。这一转化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与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系统性创新,使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有机连接。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凭借其独特的人文属性、语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长征精神传承与转化的重要场域。通过内容的重构与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融合、技术手段的赋能与深化,长征精神教育完全能够超越传统的历史讲述,成为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引领价值的有效载体。

作为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地看到,长征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理论与实践的循环推进中,我们完全有能力不断探索出长征精神融入语文课程思政的新理路、新模式。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让长征这一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叙事,真正转化为滋养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鲜活时代话语,让长征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杨雪)



上一条:红色文化赋能地方特产的“品牌叙事”实践探索 ——基于《大学语文》课程的跨界教学创新

下一条: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红色精神润童心,红色体育传薪火”